google analytics
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南鼓山(哈瑪星)高雄代天宮的工藝之美

      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(1949年),哈瑪星居民集資向財產局承租市役所土地建「高雄代天宮」,1951年動工,1954年奉請神佛安座後,聘請國內知名匠師承做各項寺廟裝飾長達10年,包括彩繪、木雕、剪黏、紙雕、石雕、書法......等。

        1960年興建後殿「清雲殿」,1962年完工,1979年興建牌樓,1980年廟埕兩側建龍鳳雙棲。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。2010年向國有財產局承購廟地。




        高雄代天宮華北式建築造型的牌樓,在鋪陳有序的墨綠瓦當和滴水襯映下,宏偉又不失典雅,簷下作蠄虎拱,傳說蠄虎是勇猛之獸,取其形,表現前挑後頂的力學與美感。簷柱下的花籃、豎材上的人物雕刻、插角裡的靈獸和精緻費工的結網等木工,無不精雕細琢且於表面貼上金箔,在陽光照耀下更顯富麗堂皇。


北式牌樓

        站在廟埕,視線首先被三川殿和龍虎配殿脊頂鮮艷的剪黏所吸引,三川殿脊頂作雙龍護珠,摩尼下作鯉魚吐水,取鯉躍龍門之意,大脊故事取自《三國演義》,兩邊垂脊牌頭故事取自《封神榜》。

多福多壽的廟頂
        另一重點文物,為台南彩繪匠師潘麗水的六扇門神,以中門一對尉遲恭和秦叔寶最經典,無論衣冠、線條、用色都有其獨到之處,尤其講究眼神,不僅靈活有神,觀者無論站在什麼位置,都能盒門神威嚴又不失慈藹的目光交會,長及腰部的鬍鬚,更是絲絲分明且蓬鬆輕盈,彷彿微風吹來,美髯隨風飄動。

門神
        正殿一對龍柱作一柱雙龍,上下各有一條鏤空蟠龍纏繞石柱,姿態翻騰飛舞,匠師稱為天翻地覆式。

雲龍柱

百鳥柱頭
        龍邊刻有《孝感動天》的石板畫,《孝感動天》是敘述生性至孝感動天地的舜,在歷山耕作時有象來幫忙耕田,鳥來協助除草,堯得知舜的賢能,禪讓皇位給他的故事。


孝感動天
        除了精緻的石雕外,三川牌樓的木雕也非常精彩。複雜費工的網目斗拱、簷柱下的鏤空花籃、白菜吊筒、牡丹吊筒,豎材上的人物、插角,雕工之精細,堪稱巧奪天工。以「薛丁山大戰樊梨花 」插角為例,樊梨花對薛丁山情有獨鍾,因此三擒三縱,畫面中兩位主角各騎一騎,右邊頭冠插有翎羽的就是樊梨花,雖然雙手手持兵器與畫面左邊拿長槍的薛丁山交戰數回合,但從樊梨花所騎馬匹回首之姿,便知她無心戀戰,採且戰且走策略,一心想引起薛丁山的注意。雕刻者必須了解劇中生旦淨末丑各種角色的特徵,才能刻劃如此栩栩如生。


薛丁山大戰樊梨花 



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2013 哈瑪星濱線祭


 相關活動

一、慶典踩街嘉年華 11/17(六)下午15:00~16:30

二、復古創意市集 11/17~18(六、日)上午10:00~晚間9:00

三、揪團吃冰拚第一 11/18(日)12:00~15:00

四、消費滿額搖搖樂 11/17~18(六、日)10:00~18:00

五、以小搏大遊戲攤 11/17~18(六、日)10:00~18:00

六、歷史街區文化行 (自行車導覽:每日各一梯次,共2梯次;            文化導覽:每日各2梯次,共4梯次)

七、動漫角色照過來 11/18(日)






「哈瑪星」曾經是日據時代最繁華的填海市街重鎮,而現今的哈瑪星社區,留有不少的古蹟

建築及文化資源如:

打狗鐵道故事館(看蒸氣火車)、

武德殿(見習日本武術、花道、茶道等示範表演)、

打狗英國領事館(喝海港咖啡)、

高雄代天宮(各式傳統美食)、

鼓山魚市場(位濱海一路上也有一些美食,如阿嬤雞蛋酥、海之冰、大支佬黑輪)、

雄鎮北門(三級古蹟)等等。

藉由舉辦此活動來強化整體當地特色,並塑造獨出一格的慶典活動。

祭典期間規劃樂團懷舊音樂表演、哈GOGO復古舞蹈大賽、哈瑪星群星會、吃冰比賽、歷史文化導覽等系列活動。

16號活動開幕當天,將舉行盛大的踩街活動,邀請民眾一同從鼓波街的代天宮出發,與眾多表演團體繞行整個哈瑪星,重現當年祭典的盛況及儀式,並於下午15時,在濱海一路的主舞台舉行開幕儀式,為整個「2013鼓山哈瑪星濱線祭」活動拉開序幕。
踩街嘉年華由樹德家商樂旗隊率先登場,鼓號樂器搭配整齊劃一的旗舞,看得場邊觀眾目不暇給。緊接著鼓山在地廟宇陣頭、自行車隊、旗袍美女團等特色團體列隊遊街造勢,共同為福船下水儀式暖場加溫。

於高雄舉辦的2013鼓山哈瑪星濱線祭,16日隨著福船下水祈福儀式的舉行,正式為整個活動揭開序幕,哈瑪星是見證高雄港起步的地方,也因此更應該保存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,在開幕典禮上,陳菊市長特別登上福船,撒出代表著平安、豐收、滿載的麻糬,除了重現當年哈瑪星岸邊的景況,也將其轉換成祈福之吉祥儀式。




2013鼓山哈瑪星濱線祭即將於111617日以及2324日連續兩周的周末假日熱鬧登場,哈瑪星的名稱源自於日治時期,日本當局於高雄建立港口,並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、漁港和市場,日語稱為「濱線」,當地居民以台語稱之為「哈瑪星」。
因高雄港與舊高雄火車站的設立,哈瑪星成為水陸交通的總樞紐,是當時整個高雄最現代化的區域,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都市核心的轉移,哈瑪星走過了繁榮與沒落的歲月,見證整個大高雄許多的歷史軌跡,也因此在哈瑪星走一遭,處處都能找到不同的驚喜與故事。
而在四天的活動中,主辦單位安排了專業的歷史達人,帶領大家走入哈瑪星,去發現哈瑪星的每一個小故事,另外更別出心裁安排了海上導覽,搭乘遊艇沿著高雄港,從另外一個面向去了解哈瑪星的海洋文化,在鐵道故事館也安排多樣相片展覽,藉由新舊照片的對比,展演出整個哈瑪星變幻的時間旅程。


車鼓陣表演

宋江陣表演

日本藝妓表演

福船遊行

濱線列車




濱線列車



旗袍隊遊行




代天宮神轎出巡



代天宮



1123日則有「舞星哈GOGO復古大賽」,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的阿哥哥舞蹈,將在這次的濱線祭中再次掀起旋風,邀請到各個學校社團、在地團體以及表演團體參與競賽,並將在24日舉辦的「哈GOGO復古趴」中一同齊跳阿哥哥,有來自全台各地20多支隊伍同台競技,為整個活動畫下完美的句
點。







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

哈瑪星地名的由來


       高雄的發源地原為旗後。古稱打狗 (Tan-koya) 或打鼓,其西北端有海拔八公尺的長條山丘。且西側垂直抖落海面,山丘很像一支旗子!當地人稱為旗山或旗後山。

       談到旗後、哨船頭、鹽埕埔、三塊厝、前金、苓雅寮、前鎮,乃至於大林埔等地,對高雄居民而言。皆屬耳熟能詳之地,因上述地區高雄港四週開發較早、且為人口聚集較著名的街莊。

      !若提到哈瑪星這個名詞,對很多外地人!乃至於長期居住於高雄地區的居民而言,的確是一個很特殊的名詞。甚至連住在哈瑪星的居民,也不一定能瞭解此一名詞位於高雄何處,或暸解此一名詞的由來。

       1895年(光緒21年.明治2年),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。1908年(明治41年),日人進行打狗築港工程,尤其第一期工程後,不淡疏濬了打狗附近的岩礁、沙灘,並利用這些廢土於港灣西北側,填築了全台第一個新市街-湊町,不但使新式輪船得以順利卸載貨物,亦開創了打狗港的新生命力,使打狗港是以嶄新的姿態出現,逐步超越台南安平,成為南台灣第一大港市。

        湊町 因於濱海地區擁有通往商港、漁港 (今鼓山漁港)的鐵路線,簡稱為濱線,日語稱為 Ha-ma-sen ,當地居民澤直譯其音,稱為哈瑪星








    
        西元1920(日本大正9),台灣總督府大幅修改地方官制,第八任總督田健治保留台灣東部2廰,將台灣西部的10廳改併為5洲。這其中算得上是台灣歷史上重要事件的,就是「打狗」改名為「高雄」。「打狗」在日本人的致力經營下,立即展現豐碩成果,商港地位日漸重要,舊日「打狗」之名,字面的確俗陋,與國際商港形象不符。於是日本政府以改正不雅地名為由,取與「打狗」閩南語發音「Da-Gau 」相似的東京都內一個地名「高雄」來取代「打狗」。「高、雄」在日本漢字音讀發音為「Taka-O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