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世界大戰後(1949年),哈瑪星居民集資向財產局承租市役所土地建「高雄代天宮」,1951年動工,1954年奉請神佛安座後,聘請國內知名匠師承做各項寺廟裝飾長達10年,包括彩繪、木雕、剪黏、紙雕、石雕、書法......等。
1960年興建後殿「清雲殿」,1962年完工,1979年興建牌樓,1980年廟埕兩側建龍鳳雙棲。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。2010年向國有財產局承購廟地。
高雄代天宮華北式建築造型的牌樓,在鋪陳有序的墨綠瓦當和滴水襯映下,宏偉又不失典雅,簷下作蠄虎拱,傳說蠄虎是勇猛之獸,取其形,表現前挑後頂的力學與美感。簷柱下的花籃、豎材上的人物雕刻、插角裡的靈獸和精緻費工的結網等木工,無不精雕細琢且於表面貼上金箔,在陽光照耀下更顯富麗堂皇。
 |
北式牌樓 |
站在廟埕,視線首先被三川殿和龍虎配殿脊頂鮮艷的剪黏所吸引,三川殿脊頂作雙龍護珠,摩尼下作鯉魚吐水,取鯉躍龍門之意,大脊故事取自《三國演義》,兩邊垂脊牌頭故事取自《封神榜》。
 |
多福多壽的廟頂 |
另一重點文物,為台南彩繪匠師潘麗水的六扇門神,以中門一對尉遲恭和秦叔寶最經典,無論衣冠、線條、用色都有其獨到之處,尤其講究眼神,不僅靈活有神,觀者無論站在什麼位置,都能盒門神威嚴又不失慈藹的目光交會,長及腰部的鬍鬚,更是絲絲分明且蓬鬆輕盈,彷彿微風吹來,美髯隨風飄動。
 |
門神 |
正殿一對龍柱作一柱雙龍,上下各有一條鏤空蟠龍纏繞石柱,姿態翻騰飛舞,匠師稱為天翻地覆式。
 |
雲龍柱 |
 |
百鳥柱頭 |
龍邊刻有《孝感動天》的石板畫,《孝感動天》是敘述生性至孝感動天地的舜,在歷山耕作時有象來幫忙耕田,鳥來協助除草,堯得知舜的賢能,禪讓皇位給他的故事。
 |
孝感動天 |
除了精緻的石雕外,三川牌樓的木雕也非常精彩。複雜費工的網目斗拱、簷柱下的鏤空花籃、白菜吊筒、牡丹吊筒,豎材上的人物、插角,雕工之精細,堪稱巧奪天工。以「薛丁山大戰樊梨花 」插角為例,樊梨花對薛丁山情有獨鍾,因此三擒三縱,畫面中兩位主角各騎一騎,右邊頭冠插有翎羽的就是樊梨花,雖然雙手手持兵器與畫面左邊拿長槍的薛丁山交戰數回合,但從樊梨花所騎馬匹回首之姿,便知她無心戀戰,採且戰且走策略,一心想引起薛丁山的注意。雕刻者必須了解劇中生旦淨末丑各種角色的特徵,才能刻劃如此栩栩如生。
 |
薛丁山大戰樊梨花 |